我們知道,歷史上玄奘法師的取經壯舉是自己獨立完成的,而在《西游記》故事之中,變成了四人一馬。于是,一個著名的腦洞就誕生了:唐三藏、孫悟空、豬八戒、沙悟凈、白龍馬,會不會是一個人的一體五面?今天,《齊天大戰神》就跟你一起補全腦洞。
對應關系:色受想行識
說四人一馬其實是一個人,并不完全是開腦洞。佛家概念“五蘊”,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就與他們高度對應。翻譯成現代漢語,唐三藏是人的本體,孫悟空是人的本心,豬八戒是人的欲念,沙悟凈是人的本性,白龍馬是一個人的意志力。
心猿歸正:六賊具無蹤
看《西游記》目錄,一百回之中,十七回的目錄將孫悟空稱作心猿,比如第十四回,講唐三藏為孫悟空揭開五指山封印,收孫悟空為徒,本回目為“心猿歸正六賊無蹤”。
什么叫歸正?本來存在的東西回到了它應有的地方。
什么叫六賊?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——六種擾亂人心的根性,也就是六根,“六賊無蹤”另一種有名的說法,就是“六根清凈”。
什么東西回到了它本來應該有的地方,人就能六根清凈不受紛擾了呢?自然是本心、初心,這幾乎是作者在給我們明示了。
證據補充:順序有講究
唐三藏收徒的順序,和每個故事也能看出端倪。
假設一個人要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,首先要去做(白龍馬);
在行動之中,感受本心的存在,強化本心的地位(大師兄孫悟空);
受到挫折和誘惑,也經常想要放棄(豬八戒分行李散貨);
本性雖然堅固,但也常常不知從心還是從欲(“大師兄,二師兄說得對啊”);
最終仍然需要初心為自己清掃迷障,堅定信念(永遠是孫悟空在解決問題)。
其實讀《西游記》小說原文,你會發現驚訝地發現,孫悟空在每一次劫難一開始,都如同預言家一般,指明了危機和解決方案。
其實這種把一個人拆分成多個人物去描寫的文藝作品,不止《西游記》。李安導演封神之作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,也是把主角派的殘酷具象成了老虎。而如果這個腦洞成立,第一次取經路或許真是孤身一人,那么《齊天大戰神》之中的第二次取經路就一定要熱熱鬧鬧的。在這里,你有坐騎、有本心,更有無數志同道合的伙伴!